揭阳日塑的变道:一份产业集群转型的非典型样本

放炮、上贡品、净手、点香、敬拜——缭缭升起的烟雾中,虔诚的身影将点燃的香火高举头顶,郑重地对着象征着“忠、义、信、智、勇”的关公像缓缓鞠躬,祈求关老爷庇佑新一天的平安和财运。

在位于粤东地区的揭阳市,无论生意大小,开门迎客的老板们无不遵循着“每天一炷香,初一十五三炷香”祭拜老爷的潮商文化。世代相传的兢兢业业和务实本分的特性曾让这里的注塑业闻名一时。上世纪八十年代,借助地利的揭阳成为了中国第一个日用塑料生产基地;到了九十年代末,塑料产业更是盛极一时,塑料盆、塑料桶、塑胶鞋热销全国,巅峰时期每五双塑胶鞋中就有一双来自揭阳;新世纪之初,十年外贸黄金期又为揭阳带来了新一轮的优质订单,国外市场成为了当地企业主要的订单来源,高达30%的年增长率使得企业颇有积累。

如今,大大小小的注塑厂遍布揭阳,2500家上下的数量,25,000余台注塑机,这些野蛮生长的小企业如同顽强的“小强”,一两台机器一对夫妻就能在自家院子里张罗起来,勤劳肯干的作风使得揭阳注塑业达到了约300亿的年产值。

然而,在世界进入“后电商时代”的今天,直播带货的营销方式、满减补贴节日大促等营销手段,使得产品面临着更严苛的降本要求。此外,物流成本已然显示出全国同价的趋势,“贴近消费地就近生产”的竞争优势逐渐式微,失去物流护城河仅是时间问题。更为不妙的是,浙江台州、山东临沂等后起之秀无不拥有更强的供应链竞争力,前者的日用注塑生产规模甚至已达到揭阳的5倍以上,一旦失去物流护城河,必将导致本地市场份额被挤压。

内忧:揭阳日塑的中年危机

在广东福昌文具有限公司的会议室里,货架上、靠墙的地板上,堆放着各式各样的塑料文具样品。江利波坐在会议桌前拿起一个黑色的蜡笔盒感慨道,“这个产品做了五六年了,一直是我们与另一家美国供应商一起给沃尔玛(美国)供货,我们两家份额各占一半。但两年前他们把全部份额都抢走了”。这个蜡笔盒本是福昌公司的明星产品,如果订单没丢,能有1800万的产量,老板言辞间满是痛惜。

江老板是典型的潮汕企业家,福昌的起家也秉持着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的原则,“我办工厂办了三十六年了,希望靠自己的努力获得可靠安稳的生活,不会拿着自己的血汗钱冒险。”

上世纪90年代,江利波成立了福昌文具公司。公司从相册和文件袋做起,专门承接国外的订单;2005年,产品品类进一步向铅笔盒拓展。依靠着多年的积累,两年后福昌拥有了自己的注塑厂。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2011年福昌成功达成与零售巨头沃尔玛的合作,企业的利润因此翻了一番。如今,福昌的产品已达到上百种,本以为按照这样的步伐,认真做好每一批产品就可以安稳地拿着这张“长期饭票”。直到订单突然被抢,给了福昌当头一棒。

三毛三(美元)的成本,三毛四(美元)的报价,单个蜡笔盒几乎已经无利可让。然而,面对竞争对手两毛七(美元)的报价,这场价格战显然毫无胜算。后来江老板辗转打听到,竞争对手是规模远远大于福昌的“超级工厂“,各方面的成本都低于福昌。生产负责人坦言,即使原材料、包装和运输成本都相同,两者在制造成本的差距仍然难以企及——走进福昌的工厂,迎面而来的空气弥漫着刺鼻的味道,老旧的机器上满是黑色油污,工人们大多是四五十岁的阿姨,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不紧不慢地重复着同样的动作。

吃过亏的企业老板逐渐意识到,倘若继续维持现状,今后的路会更加难走,“今时不同往日,靠着之前的老方法,生意不会平稳长久。我们开始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江老板一边说着一边往楼梯走去,路过拐角处的关公像时,江老板顿了顿,随即走下了楼。

外患:后起之秀的车尾灯

“我们这儿的人都比较保守。以前市场供不应求的时候,塑料盆还是热的就被拉走了,就在那样的时期我们都不敢扩大生产。”揭阳塑胶行业协会的副秘书长黄健威说道。

黄健威经营着一家日用品贸易公司,代理的品牌大多来自江浙一带。和浙商打了几十年交道的他深谙两边生意人的差异,“浙江人做生意胆子大,过去需求量大的时候,用贷款买机器,百分之八十的负债都不怕。我们这边的人很少贷款,最多做一点小流动,过段时间周转过来就赶紧还上了。”

尽管稳扎稳打的务实精神令潮商引以为傲,但黄健威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浙商普遍更有冒险精神,懂得造势和包装品牌,他们工厂的自动化水平也比我们高很多。虽然最初潮汕是注塑业的龙头老大,但如今我们的货卖不过长江以北,更别说黄河以北。”

谈起未来的发展,他把自己贸易商的身份比作浮萍——“有根却无法扎根,永远长不成参天大树”。他希望未来能有属于自己的工厂,但资金和资源的匮乏,现阶段也只能观望。

孤军:技术和管理的双重困境

跨进院门,左手边就是鸿飞的厂房,调机老师傅正忙着调试机器,四五十岁的老工人推着一桶桶零部件在车间里来来往往。工人不多,三十多号人里鲜有年轻人的身影。“缺人,招不到工人”,鸿飞工厂的老板同时也是塑胶行业秘书长的袁鸿坚回忆道,以前的技术机操作工,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而现在都是五十多岁的人。“现在的年轻人,有文化的都跑去了广州、深圳,没文化的就在本地干一些外卖、电商之类的自由职业,进工厂会觉得没面子。“

王飞是工厂里零星几个年轻人之一,由于要照顾父母,毕业后就回到了揭阳工作。但是身边同样留在老家的同学少之又少。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揭阳市人口净流出达96万,在全广东省排名第4,比第五名的汕尾市高出近一倍之多。

“薪资是学生就业最看重的一个方面,但揭阳的待遇肯定没有珠三角高,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都会跑去广州、深圳。”,普宁职业技术学校的副校长刘克荣解释道。

普宁技校创办于1992年,作为首批国家级重点学校,在当地颇有口碑,模具、机电更是学校重点建设专业。然而,这些专业近些年的招生情况并不理想,相比于经贸专业的火爆,数控模具显得十分冷清,“学校的电子商务一个年级就有九个班,一个班六十多个人,而数控模具一年才一百多个学生。”生源匮乏几乎是揭阳本地所有中职、中专、高技院校都面临的难题。“比起其他学校,我们每年招一百多人算是最多的了。”

刘校长认为这和潮汕地区的特点有关,一代代年轻人从小就浸染在浓厚的经商文化中,爱拼敢闯的精神更是根植于潮汕人的基因里,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普遍将经贸类专业视为更有前景的选择。

而那些选择了机电模具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即使进了工厂,不理想的工作环境和频繁的加班,使得大部分人工作不到一两年就会离开工厂自行创业,最终留在行业里的比例相当之低。

除了学生意愿不足,师资力量的匮乏也严重制约着学校的人才培养。单是普宁技校,教师编制的缺口就多达百余个。因为缺少编制,学校只能临时聘用一些老师,但这些老师往往流动性很强,通常待不了多久就会转向继续攻读研究生或者考取公务员。在岗的老师因此需要承担更多的教学工作,但并不匹配的薪资待遇使得工作的积极性很难提升。

技术人才的短缺仅仅是人才困境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却是排外心理导致的对管理人才的忽视。

在揭阳,绝大多数都是家族式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几乎没有“外来的和尚”。袁秘书长认为这和当地人的个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这里人的性格就是什么事都要自己做,把命运握在自己手里,哪怕很辛苦都要自己干,不放心交给外人。”

在交接班的问题上,老一辈企业家几乎都会选择让后代接手。

在广州读工商管理专业的袁炜林即将大学毕业,每年的假期他几乎都是在父亲的工厂里度过。“从初中开始,父母就会带我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展会。我们潮汕的传统就是子承父业,晚辈没有选择的权利。”尽管对工厂事务谈不上有多少兴趣,但接手家业对他而言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对于家族事业而言,这种“心甘情愿”是幸运的。但相比于袁炜林的坦然接受,江志锋摇了摇头,走在窄小的老旧工厂里,他坦言,父亲的生意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在加拿大完成学业后,江志锋回到家乡,一边依照父亲的要求慢慢接触家里的生意,另一边也在尝试着自己创业。“我会把自家产品放在拼多多上卖,同时也跟朋友合伙创业,做一些户外体育用品的生意。”

在接替家族企业的问题上,从小见证父辈艰苦创业历程的二代们,无论情愿与否,都用实际行动给父辈们吃了定心丸。而这种依赖家族成员的管理结构,却也造成了现代管理体系迟迟难以引进。

陷阱:揠苗助长的数字化

在一步步深入了解工厂事务的过程中,袁炜林看见,自家工厂在各方面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他发现,尽管引进了一些自动化设备和先进的注塑机器,但为企业带来的收益和对生产效率的提升都很有限,远远达不到期待中的效果。

事实上,这一现象的症结源自于注塑产业的一大天然特点——整个注塑过程都通过注塑机完成,因此注塑机的品质和效率将会直接影响产品的品质和利润,是决定企业成败的核心要素。但注塑产业的范围大,细分领域多,不同领域的注塑产品在工艺、材料等方面的要求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化。因此通用的标准注塑机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塑料细分领域。然而,即使是国内龙头品牌海天,注塑机也只是聚焦于普适性较高的主流区域,以通用的标准机为主。

除了不同行业的整体特性差异之外,同一行业内的各个工厂的实际情况同样存在差异。想要实现生产效率的最大化,就需要根据主要加工的材料种类、工厂所处的气候与温度,甚至产品销往地区的气候条件等一系列因素在各个细分领域、区域,灵活选择适合的注塑机和辅助设备组合,打造定制化的生产模组,再叠加科学计算、实践验证通过的材料配比、高端模具、参数配置、保养维护,方可达到理想中高效的自动化、数字化流程制造。

然而,由于目前国内对于科学注塑成型的观念和实践尚未普及和成熟,揭阳本地的生产企业大部分还停留在粗放生产管理的阶段,尚不具备自动化、数字化等先进工业技术的充分条件。无法简单地通过硬件升级就实现自动化、数字化转型,盲目地投入并不能充分发挥效率,投资回报率存疑。

转机:外来的和尚

2019年的一个夏日,八月的广州一如既往地骄阳似火,这天的广交会展馆也格外热闹,中国工业互联网大会暨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大会正在这里举行。巨幕之下,人声鼎沸、座无虚席,大台之上,华裔新加坡人陈文奇正在讲述刚刚在粤东完成的一个工厂技改项目。

2015年,当“中国制造2025”首次被提出时,陈文奇敏锐地看见,中国制造业自动化转型,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人才的缺失。毕业后就进入注塑行业,二十多年来既卖过设备也办过工厂,后来成为宜家全球第二大注塑供应商的他萌生了通过人才培训和技术改造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的想法。次年,陈文奇动身回国,创办咨询服务公司,一方面为传统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改造服务,另一方面引进欧洲的专业课程体系为客户培训高水准匠才。他也因此获得了“陈校长”的美称。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如陈文奇预想的那么顺利,因为挖别家公司的人才总比自己培养容易,公司的收入总是松一下紧一下。

创业后的第二年,一次数字工厂改造项目的落地意外地被省工信厅获知。此时,正是广东省全力推动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时期,陈文奇便受邀参加工业互联网大会,分享传统产业的转型案例。

会场的另一角,从揭阳赶来的宋旭彬,在看到案例展示中的智能工厂图景后,眼前一亮。

宋旭彬是揭阳注塑业龙头企业海兴集团的掌门人,这家有着三十年历史的企业,于上世纪90年代制作塑胶鞋起家,从外贸到内需,线下到线上,电商到直播,宋总带领着海兴在几乎每一个关键路口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和努力,如今,公司已达到六亿规模的年产值。凭着敏锐的商业嗅觉,他意识到,这或许将是下一个方向。

但在揭阳,没有企业做过类似的项目,这笔投资是否划算宋旭彬的心里也没底,一切只能摸着石头过河。2019年10月,抱着率先探路的心态,宋旭彬与陈文奇达成了数字工厂的搭建协议,陈文奇团队随即正式进军揭阳。

揭阳的第一个智慧工厂在2020年4月完成。很快,当地政府闻讯而至。揭阳市市委叶书记一行参访过后,萌生了要让“工艺智库”团队落户揭阳,在特定驻园统一改造,从而带动全行业全面转型的想法。次月,注塑产业集群项目迅速启动,试点工作正式拉开。

迷雾:不敏感的大多数

然而,作为试点项目牵头单位的负责人,陈文奇回顾道,“海兴之后,来看的企业很多,行业讲的人也很多,转化却聊聊无几”。谈到大家搬到园区的时候,大家更是觉得不可行。揭阳的大多数企业对转型升级并不敏感,心态多是不能做就转行。产业集群项目难以推动。更为雪上加霜的是,公司辛苦栽培了的小诸葛也相继提出了离职返乡的请求。

清晨六点,雾霾色的天空一片迷蒙,又是一个阴天。

街道上只有几个零星的路人,一向少眠的陈文奇独自坐在街边的一家早餐铺前,这家店的牛肉粿条汤是他来到揭阳后发现的第一道美味。他舀了一口牛肉汤,抬头望见店主人刚刚为门口处的关公像添上了新的香火。牛肉汤味道清甜,陈文奇看着店主人的背影,若有所思。

破局:对症下药的新打法

在项目停滞不前的当口,北京庄生拓扑咨询有限公司的首席数字经济学家饶展带领着团队来到了揭阳。有着18年咨询经验的饶展是广东省工业互联网联盟从北京请来的智库专家,受邀来到揭阳帮助陷入迷雾中的转型工作找到一条新的出路。

一番交流后,饶展和陈文奇一拍即合,当即决定对揭阳本地企业展开一轮地毯式调研。

整整一周的时间,“早上两家、下午三家、晚上两家”,从亿级产值的行业龙头,到稍具规模的小工厂,再到零敲碎打的小作坊,紧锣密鼓的实地调研、马不停蹄的对谈问询,载着智库团队、陈校长和揭东区王拥新常委的商务车穿梭在揭阳的大街小巷。

冰山渐渐浮出水面。

几台破旧的设备、落后的生产技术、粗放的组织管理、糊涂的会计核算……揭阳两千余家注塑企业中,这样的小作坊几近占了半壁江山。

“如果把一个超级工厂比喻成一台超跑,把小作坊比喻成一辆面包车,今天把这两部车放到路上去竞赛,他们抵达终点的时间是一样的。”陈校长总结道。

小作坊自有小作坊的活法。

他们在原材料的选用和调整上十分灵活,而偷工减料和模具开发的互相抄袭更是屡见不鲜。上世纪80年代,产品专利意识还未受到重视,注塑产品由于技术含量低,极易被模仿,一套新模具刚被开发出来就被抄袭的现象司空见惯。

在制造成本上,小作坊的老板们往往身兼数职——采购、维修、质检,“这些老板一个人可以顶我们三五个部门。”海兴的宋总说道。

在管理费用上,相较于规范经营的企业,这些小作坊不仅不用承担维护厂房和设备的开支,还可以钻管理的漏洞,采取规避社保、逃避税收的方式极致地压缩成本。

小作坊的客户来源也十分稳定,大多是揭阳当地的批发市场,机动灵活的生产方式正好满足小批量订单的个性化需求。对于这些老板而言,既然短期依旧有利可图,考虑转型升级既无必要,也不实际。

而对于另一些稍具规模的企业来说,转型升级也远非一件有样学样就能成的事,企业家们有着自己的顾虑。“大家虽然都知道要紧跟时代搞智能化、自动化,但是无法保证能够持续接到大订单,设备投入的性价比不高,会有很大的资金压力。”协会袁秘书长说。

敢于尝试的企业也并非完全没有。2015年,参观格力回来后,袁秘书长自己的鸿飞工厂随即引进了自动送料机。尽管提升了一部分生产效率,也省去了部分人工成本,但全面的转型仍面临着不小的困难,“之前的厂房设计不是按照自动化的需求设计的,车间比较小,改造起来有困难;还有个硬伤是旧机器多,一次性全部淘汰掉又需要很大的投资。” 即使有改变的意愿,转型升级仍面临着种种现实因素的制约。

然而,究其根本,日用注塑大开大合式的行业特性,便注定了能够维系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竞争力必然来自标准化制造、大批量生产,小企业单打独斗一盘散沙式的生存模式从诞生之初便埋下了衰亡的终局。

但揭阳注塑产业300亿的产能,规范化的龙头企业从第一名到第十名的产能之和不足总量的十分之一。这意味着,未来一旦小企业相继倒下,揭阳注塑业亦难有明天。

如何聚沙成塔、扭转乾坤?

智库专家与陈校长的团队在对不同类型企业的需求进行更为细致的梳理后,设计出了十四幅客户画像,共同打造出一套完整的产品目录——一个用“抱团取暖”取代“单打独斗”的全新打法破茧而出。

九十八天的时间里,团队撬动了行业内所有可用的资源。为鼓励注塑产业集群发展,揭东政府随即提供”中德金属生态城“的一栋厂房作为场地支持,还免去了前三年的租金;当地村长闻讯,主动帮忙挨家挨户招兵买马;收到订单的设备商第一时间运来了所需的注塑机。厂房、员工、设备逐一就位,陈校长带领着原班人马正式成立了揭阳市聚鲶工业科技有限公司。

新生:“鲶鱼”激活日塑池

会议室里,凝重的氛围中只听见计算器劈啪作响的按键音,五分钟后,陈校长郑重地说道,“这几个产品如果交给聚鲶的中央工厂来做,两台机器,最多配上两个人,再加上自动化,砍掉百分之五十的制造成本没有任何问题。至于这个蜡笔盒,原材料我无计可施,但制造成本我可以帮你降到最低。”

在场的所有人几乎同时看向了陈校长,福昌老板更是难掩喜色地摩拳擦掌,“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制造成本这块校长你能搞定的话,我就能把订单夺回来。”

中央工厂里,一台正在作业的智能机器人前围了一群十六七岁的学生,每个人都满眼好奇,兴致勃勃地听着陈校长的讲解。他们正是来自普宁技校的模具、机电专业的学生。

两周前,揭阳市共青团向普宁技校推荐了聚鲶。此前学校也和不少企业有过校企合作,但一直效果平平,学校对这次的参访便也不抱多少期待。然而,在看到智能化的中央工厂和具有专业完善的培养体系的工匠学院后,校领导和老师们霎时又惊又喜。“两边的兴趣都很浓,虽然暂时没制定出具体的合作方式,但大家都相信能够一起做出一些事情来。”刘校长满怀憧憬地说道。

“聚鲶的设备比我们在学校接触到的先进很多,工厂环境也很干净整洁,彻底颠覆了我们对注塑工厂脏乱差的印象。”第一批的八名学生在参观过后全部表现出了强烈的实习意愿,今年三月他们将正式加入工匠学院,成为第五届小诸葛。

埋头剪辑视频的90后新匠才朱将曾经也是一位小诸葛。回乡创业一直是他的梦想,如今,借助平台的资源,这个梦想不再遥不可及。

和朱将相似,从江西老家来揭阳谋生的桂乐军在注塑行业摸爬滚打多年,曾经也在心灰意冷后转行干过几年快递生意。积累了一身本领的他尽管心有不甘,无奈没有足够的资源,创业的念头只能默默地压在心底。偶然间,他刷到了抖音上陈校长发布的聚鲶中央工厂全景视频,内心的火苗重新燃起,“等熟悉了整套的自动化生产体系,加上平台工艺智库的支持,我就可以自己回老家创业。”

培训室里,五六个中年妇女围坐在长桌前,正在认真地听技术专家讲课,摊开的笔记本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笔记。她们是第一届女诸葛培训班的学员,聚鲶为她们提供了免费的学习机会。经过6个月的系统培训,她们将从依靠重复劳动的包装普工,摇身一变,从此晋级为吃“技术饭”的新人才。

午休时间,安静的包装车间里,仍站着一大一小两个身影,他们时而交谈时而思考。年轻人略带犹豫地指了指左边的零部件,身边那人微笑着摇了摇头,年轻人再次陷入思考。那个高大的身影便是来自台湾聚鲶的中央工厂副总施克軍,而一旁的年轻人则是鸿飞工厂的接班人袁炜林。

与聚鲶达成了合作协议的企业鸿飞正在一步步进行工厂改造。袁秘书长十分认可陈校长先进的管理理念,即将大学毕业的袁炜林也被托付给了陈校长,希望通过亲历一线的生产管理,积累实战经验,为将来接手家族事业打下基础。

隔壁的会客厅里,平安融资租赁负责揭阳地区的陈经理正在和陈校长洽谈,转型中的平安集团也在探索新的运营模式。聚鲶的出现恰逢其时,集团大量闲置的注塑设备和聚鲶的中央工厂也许可以实现一个令人欣喜的双赢合作。

门外,用友软件经理已经等候多时……

远航:四大中心的协同创新

好奇的目光、陆续不断的参访,这片一向寂静的产业园区,一时间聚集了业内大量的瞩目,聚鲶工业的面纱正逐一揭开。

走进序厅,一条灵动的鲶鱼跃入视线。红色的鱼身,蓝色的鱼尾,四根鱼须长长伸出,这个精心设计的LOGO不仅象征着由中央工厂、工艺智库、工匠学院、工业互联网四大中心组成的协同创新模式,更暗含着聚鲶团队将注塑行业的红海变为蓝海的期待。鲶鱼的尾巴是一本书,意味着为高质量人才落地创造必要的土壤。

“将面包车改装成超跑是不够的。抱团取暖比单打独斗更有效,所以我们要建立第一方程式F1车队。”陈文奇说。

“抱团取暖”的方式不仅可以是将企业自有设备托管入驻中央工厂,还可投资加盟成为聚鲶合伙人。成为合伙人的企业,一方面可以利用自有品牌向外接单,另一方面能够享受聚鲶全方位的后端支持服务——共享工厂满足客户验厂需求、“团购”行业专家随时答疑解惑、24小时直播间免费推广宣传。

此外,利用工业互联网技术,一些规模企业还可选择 “云加盟”至中央工厂,共享平台订单。

将中小微企业聚合后,进一步利用选材、模具、工艺优化、自动化产线、数智化方案等措施,达到全供应链极致降本,从而打造出一个低成本、高品质的“注塑富士康中央工厂”,这便是陈文奇口中的F1车队。

“今天要从制造大国变成强国,我们需要有自己的品牌。中小企业必须专业化分工,中央工厂提供专业化生产,让中小微企业轻装上阵去开发品牌和渠道。”陈文奇总结道。

作为平台的大脑,“工艺智库”聚集了行业科研基础设施、技术检测设备、大型高级加工设备、高级技术人才等资源,并将多年积累的行业经验优化形成高水准的工艺标准库。通过研究开发新材质、新生产技术、数字化工具等应用,为中小微企业分担技术和研发压力,进一步提升全供应链极致降本优势。

“工匠学院”是聚鲶工业的第三张王牌,通过引进欧洲专业化培养体系,对现有职工和在籍学生进行智能匠才改造培训,打破产学分离的困境,为中央工厂和云加盟的企业持续培育和输送储备干部和技术人才,解决制造业普遍面临的人才短缺问题。

另一方面,有创业意愿的学员,毕业后可以通过加入聚鲶人持股计划,带着学习到的最新理念和平台提供的优质资源返乡创业,真正实现“根留故乡”。陈校长感慨,“我认为的工业革命,是至此以后我们的下一代不必再为了讨生活而背井离乡。现在,工匠学院终于可以实现这一点了。”

最后,通过“工业互联网”应用,借助数字化手段连接中央工厂与云加盟工厂,打造新时代的航母舰队,从而推动揭阳市“家居用品产业集群”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揭东区区委副书记修文对聚鲶商业模式的创新十分认可,“聚鲶既帮助中小企业解决了环保消防等硬性要求,还在短时间达到很高的数字化生产水平,真正实现了数字化应用的落地,切实推动了揭阳注塑业数字化转型目标,为其他产业集群的转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经验。”

“这条鲶鱼的下水,至少激起了四柱水浪”,智库专家饶展进一步总结道:首先是产能专业化。通过与全球工艺智库的对接和本地集约化管理,聚鲶打造了有基础设施性质的、高度专业化的“第三方”共享工厂,带动了集群内中小企业抱团升级、大型企业云加盟;其次,品类升级。整合后的专业产能吸引了外地的产业转移优质订单,同时,制造环节的“托管” 支持了本地新锐企业在产品创新上的“轻装上阵”,使得其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微笑曲线”两端的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上;再次,是对园区资源的盘活和增值。“第三方”共享工厂的落地迅速盘活了产业园区的闲置资源,同时为需要入驻的企业批量培养了本地年轻匠才,国内外一流数字化服务商也纷纷来到园区共同打样新型智慧园区;最后是就业机会的改善和税基的培养。对揭东目前简单注塑加工的产能专业化和品类升级创造了一批新型匠才就业机会,也带动了组装、包装、模具等价值链配套工作岗位的升级,此外,新模式在提升产业利润水平的同时也保障了税收的规范缴纳。

下一步该如何激发出鱼塘更大的活力?饶展也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一方面是继续浇筑基底,通过数字化手段固化生产规范与流程标准,使得集群内企业间的订单与产能可以无缝实时共享;另一方面是进一步开疆拓土,扩展地域和品类,从揭东日用品注塑生产向整个粤东地区的小家电、玩具、美妆、卫浴、专业工具等注塑领域延展,发挥工艺智库的动态工艺改善能力的优势。此外,政府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也将助力中央工厂快速扩大体量,进一步整合采购、物流、服务、设计等价值链上下游,从而强化系统合力。

希冀:见证工业文明的变迁

为了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这场产业转型升级中,聚鲶工业正致力于打造揭阳特色工业旅游基地——聚鲶工业博物馆。不同于传统博物馆,这是一间不断进化中的、活的博物馆——在这里,新的商业模式在讨论中诞生,文明的变迁被一一见证。

走进博物馆,展厅里陈列着两台12年前的旧注塑机,聚鲶将从能耗、效率、智能入手,通过数字工具赋能,全方位翻新改造设备,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陈校长在展厅中为大家讲解,“未来这两台注塑机也会投入生产,我们将改造过程进行了拍摄,记录了改造所需要的费用和提升的效能。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小作坊主清楚地看到完整的技改过程。我们相信有机会在揭阳孵化出新时代的小作坊!”

聚鲶博物馆还可以让游客亲临生产线目睹产品的生产过程,融入到企业和产品当中并产生互动。当企业家们带着员工来到聚鲶工业博物馆,他们会看到,传统产业早已与“脏乱差”割席,焕然一新的面貌展现着蓬勃的活力,能够让员工对这个行业充满期待和向往,有更强的自主意愿参与到这场转型变革中;当家长们带着孩子来到聚鲶工业博物馆,他们会看到,新时代的工业真诚地对年轻人敞开怀抱,新鲜血液可以尽情地奔涌释放。 陈文奇也期待在游客的反馈中有更多的发现,“我们需要透过年轻人的眼睛,看到产业转型如何在他们身上发生。”

后记

纵观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等湾区地带的众多产业集群,相当一部分都是由大量的中小微企业自发聚集形成。在过去40年改革开放进程中,这些中小微企业依靠着奋斗精神和高度市场灵活性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并且基本有了较为细致的产业链条分工,但被绝大多数人所忽视的是,这种起于草莽的被动分工往往并没有驱动这些中小微企业走向真正的专业化,反而使他们逐渐陷入依赖手工操作和低水平同质竞争的“内卷”困境中。对于这些缺资本、缺人才、缺技术、缺品牌,而且利润微薄的中小微企业而言,数字化很多时候并不是温柔赋能的“白衣骑士”,反而有可能是革命的镰刀!原因很简单,随着自动化、数字化等先进工业技术的发展,机器进一步,人的手工操作就得退一步,自动化和数字化如果发展到极致,大量的产能甚至会直接回流发达国家!

要想摆脱这种令人不安的宿命,中国数量众多的产业集群亟需注入新的专业化基因,而令我们感到意外的是,聚鲶工业给出了一份非常别致的答卷!

聚鲶工业依托全球工艺智库资源打造的“5个统一”模式,相当于构筑了一条F1赛道,将面包车山间越野赛事升级成了F1赛车的车队赛事!在这场全新的竞争中比拼的不再是机会主义的爆品抄袭,社保税金的规避、剩余价值的聚敛,而是“全供应链极致降本”的专业化阳谋!

而这种全新的以专业化内核为基础,再面向全国、全球市场,众筹本地资本与本地要素资源,聚沙成塔构筑航母特混编队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打法,又跳出了过往“技工贸”还是“贸工技”的路线之争,把问题上升到经济模型的高度!

聚鲶工业探索的这条“以数字经济中观分析统御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的未来之路,是一种有趣的“国际化视野+本地化扎根”的打法,如聚鲶工业陈文奇校长所言:“一群人,行更远”!下一幕如何开启,我们拭目以待!

其他文章

广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50人会专家名单

夏色收,秋声动!立秋后的8月12日,“广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50人会”启动会议暨“行业平台赋能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圆桌会在广州成功举办。会上,省内外50名具有实体产业升级情怀、产业数字化底层逻辑、生态协同合作能力的企业家和行业专家,在广...

创二代,存量时代的颠覆家们 

最近,笔者受邀参加了广东“新阶联”创新创业专委会的成立仪式暨战略研讨会,新阶联全称是“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针对的对象是新经济组织中的管理技术人员、社会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新媒体从业人员等,代表了社会向前发展的新鲜血液,因此这次...

饶展参加广东制造创新中心创新沙龙

当前行业高度内卷,红海市场竞争激烈,为助企业跳出红海、打造持续增长的经营系统,2023年7月7日,岭南商道·高质量发展创新沙龙在广州举行,聚焦企业如何破局经营发展瓶颈、开拓蓝海持续发展等话题开展生动精彩、启迪思维的干货分享。...

0条评论

递交一条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hii, 需要帮助吗
AI Chatbot Avatar
⚠️ 若有信息偏差,请以人沟通为准